• “双一流”战略下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双一流”战略下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行业特色型大学由于学科相对集中,与行业联系紧密,具有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潜力,“双一流”建设战略的统筹推进,为其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传媒大学定位于“植根传媒、服务社会、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坚持“基础学科入主流、优势学科创一流”的学科建设思路,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巩固优势学科地位,强化信息传播领域“小综合”的学科特色,构建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本文以我校戏剧与影视学为例,阐述“双一流”战略下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双一流”战略下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是国内最早开设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点之一。下设的广播电视艺术学是国内第一个博士点和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电影学、戏剧戏曲学均为国内首批博士点,首批艺术硕士授权点。广播电视艺术学、数字媒体艺术为国内首创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初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学校人文、艺术、工学融合发展、交叉互补,动画艺术学、文化产业等交叉学科国内领先,为本学科培养一专多能、跨界兼容、交叉融通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为中国特色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戏剧与影视作为当代中国最具活力的文艺形式,承担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责任,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大文化使命。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语境下媒体融合的加速,不仅为中国戏剧影视走向国际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为传统的戏剧影视艺术提供了更前沿的制作技术和更多元的传播平台,而且也催生了一系列新兴的网络文艺和传媒艺术形态,为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坚持创新驱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推进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破除制约大学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中国传媒大学打破院系壁垒,实行学部制管理,在学科规划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师资力量建设,不断提升内部治理能力。1.实施学部制管理高校大部制改革是一个包括职能调整、机构重组、机制创新、流程再造的系统工程。我校于2013年正式实施了学部制建设,2018年,学校全面深化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将学部调整为新闻传播学部、艺术学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人文社科学部、广告与经管学部。通过深化学部制改革,调整和强化学部在学术资源和学科交叉建设方面的统筹协调职能。学部是学术管理和统筹“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平台,也是探索教授治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就戏剧与影视学学科而言,学校专门成立戏剧影视学院,作为该学科的发展主体,并组建包括艺术门类全部五个一级学科的艺术学部,创造了多学科协同、艺术与科学融合、文化与产业联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通的教学环境。学部以需求为导向,整合学科资源,使得五个一级学科之间协调共融、相互促进,构建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学科生态群落。2.确立学科发展路径在学科规划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以前瞻性的眼光调整学科布局,以“面向国际、面向未来、面向国家战略”为规划思路,加强人文、艺术和工科的有机结合,确立了中国特色戏剧与影视学理论、数字创意与技术呈现、社会主义网络文艺创作与理论、中国学派影像创新实践、全球视野中的广播电视艺术学、未来戏剧与未来影像等6个重点建设的方向。紧紧抓住学科队伍、创新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成果等核心指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努力产出重大成果和标志性成果,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使戏剧与影视学在可比性指标方面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3.强化管理和激励,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一流学科的本质是科技创新成果和高水平人才培养,而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引进和打造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国内外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梯队至关重要。学校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专兼搭配,艺术与技术并长,业界精英与学术英才汇聚。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要充足而灵活的经费、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学校在重点建设领域设立特设岗位,改革薪金分配制度和绩效考核办法,引进和培养学术和创作领域的国家级领军人才。改善现有师资队伍学缘单一、国际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在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的同时,每年从现有教师中遴选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访学、联合科研,大力培育中青年学术骨干。同时,培育具有学术发展潜力与创新能力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提升学科影响力,努力造就一支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队伍。学科建设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新的时代背景要求戏剧与影视学摒弃封闭、单向的学科建设思路,以开放的学术视野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党和国家的治国理政服务,瞄准世界学术前沿,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与影视教育体系。1.服务国家需求,双轨并进推动科研与创作2014年,学校本着“鼓励创作,追求公平公正”的原则与“积小奖为大奖,繁荣艺术创作”的理念,先后组织了二十多轮专家评审和意见征求会,最终制定了一套目前属国内高校首创的《艺术创作与获奖评价体系》,将国内与国际的350余项重要艺术奖项及比赛列入评价标准。在艺术创作政策的鼓励下,学校师生主创的作品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奖、飞天奖等重要奖项。  学校在制度建设层面,坚持对艺术创作的一贯性和持续性支持。一是将创作类项目纳入横向项目管理,将其界定为“作品的创作生产、宣传推广、征集收藏以及创作人才培养等非研究类项目”,与人文社科类、理工类项目并列,按照合同进行管理,并大幅度提高绩效支出比例,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明确创作与获奖成果的奖励办法,加大对教育部认定的国际、国内奖项的奖励力度。三是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按照国家级项目标准予以配套,并提高配套经费的使用效率和自由度。2017年,学校在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设立“交叉学科科研专项项目”,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热点提炼科学问题,申报的多个项目获得批准,不断整合学科资源、发挥多学科优势、打造跨学科团队,增强学校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能力。  在学校科研政策的激励下,戏剧与影视学学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国内科研发展前沿,整体推进广播电视艺术理论、电影理论、戏剧戏曲理论转型升级。强化中国特色,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以研究任务为主体跨学科组建团队,依托高端学术期刊平台和高级别国际化学术会议,全方位提升中国特色戏剧与影视学的学术实力。顺应数字时代要求,组建国际化的科研与创作团队,重点建设高端浸入式媒体技术平台,开展融合文化、叙事智能、完整艺术等前沿课题研究,致力于网络广播、网络综艺、网络剧、微电影、网络大电影创作,积极开展数据库电影、跨媒体叙事、互动叙事等影像创新实践,推出一系列师生主创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创作成果。近年来,本学科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获批数量、论文发表量、著作出版量、成果获奖量等都有大幅提升。2.以立德树人为标准,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坚持“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推行“校内+校外”的“1+N”导师指导体制,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传媒类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立教育部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形成了“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的新型育人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文化根基、扎实专业素养、宽阔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大量毕业生成为行业领军人物与业务骨干,众多毕业生成为国内高等院校的学科带头人与专业负责人,学科的发展理念和育人模式对全国影视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凭借理论教学与实践创作并重的师资基础,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从教学实践、心理健康、就业创业和赛事检验等培养环节入手,环环相扣,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输出综合性、复合型的拔尖创新人才。以内涵发展为主线,认真落实教学督导,切实优化教育计划,重点推进精品课程,创意打造培养项目,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用展演促进成果转化,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程度的产教结合。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提升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与创作的国际化水平。一是师资队伍国际化。从国内外一流高校与研究机构中,聘请多名国际知名学者出任兼职教授,引进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教师和毕业生,组建一支国际化的高水平外籍教师队伍。二是人才培养国际化。依托“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与世界多所一流高校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建立多个境外培训和研究基地,开展高层次、实质性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深度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与国外知名高校实行联合培养和学生交换,增加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建设产学研一体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本学科国际化人才的常态化培养机制。融合世界教育新趋势,推动慕课落地生根,推出多个系列视频公开课。三是科研与创作国际化。积极鼓励本学科师生赴海外访学,支持教师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成果的国际竞争力。支持科研骨干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特邀、专题和主题报告,扶持学科带头人出任国际学术会议和著名学术期刊重要职务,使本学科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再上台阶。  (节选自《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23期,总第6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