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馆一世界

    一馆一世界   《查令十字街84号》里海莲·汉芙对旧书近乎痴狂,她说:“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耳提面命的感觉。”也许这种感觉只有真正爱书之人才能体味得到,走进一间图书馆,取下那本或是一见钟情或是心仪已久的旧书,用指尖触摸它每一页的褶皱,再让那阵旧书特有的陈旧而温和的纸香流进鼻尖,追寻着前人的思维轨迹,走向那个万象的世界。  身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人难免落寞,这时,图书馆就是这片充满未知的土地上唯一熟悉而亲切的存在。列夫托尔斯泰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到陌生的城市,还不是凭几个建筑物的顶尖来识别的么,后日离开了,记得起的也就只几个顶尖。”图书馆的顶尖也许就是其一。无论是古老而恢弘还是清新而雅致的图书馆,它们无一不是城市的灵魂和心灵的安放之处,无一不值得我们细细领略。也许趁着今日我们可以一起看一看,聊一聊那些公认的全球最美的图书馆,体味它们的魅力。先从历史悠久,文明辉煌的欧洲说起。科英布拉大学是葡萄牙最著名的大学之一,而它的图书馆则是一地标性建筑。这座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有着古老的历史,馆内金碧辉煌,气魄宏大。其中的挂毯和瓷砖都有着典雅的装饰,讲述着那些和宗教、战争、历史有关的故事。向北渡过比斯开湾到达爱尔兰。丰富的馆藏,魔幻的书架和一本本擦得铮亮的硬皮书,这都是哈利波特电影中霍格沃兹的图书馆里震撼人心的场景。JK罗琳在撰写小说时,心中就已经选好了图书馆的拍摄地——圣三一学院图书馆。图书馆收藏了圣三一学院最古老的书,其中许多是爱尔兰的国宝。同时,它以藏有超过20万册馆内最古老书籍的“长厅”而闻名。长厅里收藏着其中一把爱尔兰最古老的竖琴,这是15世纪爱尔兰的典型象征。环视周围,每一老物件无不散发着沧桑而又充满魔力的感觉。深入欧洲大陆,直达欧洲中部。奥地利的阿德蒙特图书馆被誉为雪山小镇的天堂图书馆,也是号称离天堂最近的图书馆。建成于1776年的修道院图书馆在过去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修道院图书大厅,是欧洲巴洛克晚期建筑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图书馆主体由建筑师乔瑟夫·胡博设计建造,天花板上的壁画由巴托洛梅奥·阿尔托蒙特绘制,馆内的雕塑作品由雕塑家约瑟夫·斯塔米尔完成。整个构想凸显了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因为关乎思想,所以光充满整个房间”。图书馆70米长的正厅藏书量超过7万卷,共有藏书近20万册,储藏着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丰厚的知识财富。  另一个半球的图书馆则承载着更多的荧幕记忆。《国家宝藏2》里面尼古拉斯凯奇潜入美国国会图书馆偷地图的时候,也许是大多数人第一次见到这个号称民主社会缩影的现代图书馆。这个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仿佛天然地被用来装载着各种不为人知的神秘,只待一个契机将谜团解开。图书馆藏书的集合是通用的,不受主题、格式或国家边界的限制,甚至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材料和超过450种语言。它每年获得的书中有三分之二是用英语以外的语言写的。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这是“是和一个富有动感,追求进步,多元文化的民主国家”的图书馆。回想起《欲望都市》里女主角对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惊鸿一瞥:气派而庄严,穹顶上的每一幅壁画都神圣而不可亵渎。于是,她决定将这作为日后结婚的场地,这是多么美好的遐想。电影《后天》里世界正经历着一场不可挽救的灾难,这时,纽约公共图书馆又作为人们的避难所,人们相互取暖,希冀阳光能好得无以复加地照射在受难者的门楣上。美国的最后一站是乔治·皮博迪图书馆,这是由摩根财团创始人乔治·皮博迪资助建立的,雨果这样称赞道:“这个世界上,有充满恨的人和充满爱的人,皮博迪属于后者,正是在这种人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上帝的笑容。”乔治·皮博迪图书馆堪称“书籍大教堂”,其别具一格的中庭庄重而不失设计感。地面是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头顶是网状天窗,使得黑白间又多了份色泽。一路向南,来到巴西。皇家葡萄牙语阅览室,有着曼努埃尔式建筑风格,坐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其中的藏书都为葡萄牙语书籍,走进它,也就走进了巴西那段沦为殖民地的历史。阅览室外观高大恢宏,白色的墙砖将窗户和拱门上的花纹映衬得更加雅致。圆形的塔柱、高耸的柱尖、装饰繁复的窗框,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让皇家葡萄牙语阅览室迷人夺目。书架上全部是葡萄牙语书籍,每一本都厚重而有历史感。想到这是一个国家境内存在的与另一个国家有关的图书馆,便兴致盎然地想要翻翻那段特别的历史。遗憾的是,皇家葡萄牙语阅览室里的书不允许翻看,每一本都是价值连城的珍品,所以图书馆只允许游客们观赏,却不允许触摸。也许图书馆之于人的影响并不在于其多么华美,多么富丽堂皇,恢弘雄伟,重要的是其对人心灵的涤荡和灵魂的洗礼,让每一个失魂落魄的生命找得到归途。  4月23日这天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文学家的生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并将主旨宣言定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借着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祝愿所有人把读书作为生命的本能,享受每一个阳光洒在泛黄纸张上的安静午后。

  • 《魂断威尼斯》:“我不曾见过如此光明又阴郁的日子”

    【北影节佳片】《魂断威尼斯》:“我不曾见过如此光明又阴郁的日子”   第一次知道《魂断威尼斯》是毛尖的影评集《例外》。她给自己的每一篇影评都取了一个独到的名字,只有这一篇,电影名字就是影评名字,不需要添加任何成分——他死于威尼斯。阿申巴赫在威尼斯遇见了达斯奥,然后心就留在了达斯奥这里,即使达斯奥从未真正认识他,他也将一颗衰老但赤诚的心捧出来,献给威尼斯的大地,就像比干捧心,心出人亡。威尼斯杀死了他。  电影讲述的,就是他死于威尼斯的故事,一个艺术家的生命有多长?一个瞬间的灵感崩发,邂逅终极美的刹那,之后之前的画面都暗淡无光。在《魂断威尼斯》中,身为作曲家的阿申巴赫遇见了音乐之外的美,他高于音乐,高于一切。极致的美是没有边界的,所有学科领域都是地上用篱笆隔断的一个个村落,但终极的美是在天上的,他不属于任何一片土地,大地上的每个人都能看见他,但普通人于他不过是云层下的蚂蚁,容貌难辨爱恨无关。  死亡的阴影笼罩下的天使,使得整部影片基调灰败而明媚,阿申巴赫的身体因病痛而压抑,他的心却因爱而磊落。威尼斯的岁月,大概是他人生的最高潮与最低谷,正如《麦克白》中所言:“我不曾见过如此光明又阴郁的日子”。他遇见了美的最高具象,却又无法抓住,他害怕自己的神被疾病困扰,却连自己都无法拯救。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暗恋故事,两人既没有什么交集,更不存在什么感情的升华。自始至终,达斯奥都不认识阿申巴赫,他们从未交谈,从未并肩。阿申巴赫的爱、悲伤与梦,从来不可能得到达斯奥的回应。但是他依然这样,乐此不疲。因为爱本身已经足够美好。在对达斯奥无望的爱中,阿申巴赫看到了光明与希望。  影片中不停穿插阿申巴赫与好友交谈的画面,他们谈论极致的美究竟是什么,比旋律更高的存在到底是什么。其实达斯奥一出现,这个问题就已经有了答案,但是阿申巴赫还是一遍又一遍的追问,思考,妄图从一个作曲家的角度去理性回答,最后颓然发现在本质的美面前人类只能使用原始的情感喷发表达喜爱,这是无关欲望的高尚之爱,同样是面对神衹的愚昧之爱。这是阿申巴赫遥不可及的梦,更是他超越伦理的疯狂。  其实《魂断威尼斯》不只是阿申巴赫的故事,他更是导演维斯康蒂的故事,是原著作者托马斯·曼的故事,更是配乐古斯塔夫·马勒的故事,是他们心中那个少年的故事。他们不是王尔德、魏尔伦,没有为哪个道格拉斯或者兰波献出才华、名誉乃至生命。但他们严谨而沉默的面容下,这部《魂断威尼斯》是他们内心的澎湃赞歌。曼悄悄写出了一个马勒,而维斯康蒂看出了这个马勒,所以《第五交响曲》响起时,画面与音乐竟契合得令人流泪。  最后阿申巴赫坐在沙滩躺椅上,看着达斯奥走进海里,少年与朋友们玩闹着,看不到一个老人缓缓举起自己的手,又缓缓放下,他的头垂了下来,把病与爱一同留下。  他死在如此光明而阴郁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