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学生组织污名化

期次:第481期    作者:文/蒋贤   查看:56

  近日,自媒体人雷斯林在其微信公众平台上的一篇推文走红网络,作者在文中指出大学里的学生会、团委组织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乱象——干事为了向上爬对上级献殷勤,上级端着架子与下级相处,学生在这些组织里面学会了喝酒应酬……该文章的中心思想总结是:大学学生组织正在向官僚化的方向发展。从这篇文章“100000+”的阅读量可以看出来,大学学生组织官僚化的话题备受关注,文章的跟帖也多是网友对类似现象的声讨,引起共鸣。
  在多数大学里个别学生组织的级别分化与一些以兴趣为导向的学生组织相比,更加明显,但级别的划分是让“上级”对“下级”趾高气昂,是让下级为爬上去而对上级献殷勤吗?显然不应该是!在行政类的学生组织里,比如学生会和团委组织,他们的级别划分是为了工作的效率得到提高,任务安排下去能够令行禁止,让组织中人人职责分明。试想: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办事拖拉、对干事没有要求、在部门里不能够服人心、立威信,他该怎样给大家安排工作,安排后大家是否会去执行?
  大学中的学生组织是否都像行政类组织一样工作气氛严肃、等级划分明确,是否都像那篇推文中描述的那般“喝酒应酬献殷勤”呢?我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大学里的学生会,甚至以偏概全,去看待其他的学生组织是非常片面的。
  一百年前,清华大学成立的学生自治会开创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先河;在新中国成立后,学生自治会改名为“学生会”并延续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会逐渐成为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章程》第四章对学生会的工作开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大中专院校、高中学生会在本校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帮助下,依照法律、学校规章制度和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为了使工作的效率提高,满足各类型的活动以及工作的开展,在大学里就衍生出了不同类型的学生组织:行政类、公益类、学习类、实践类和艺体类等等。
  不同类型的组织其工作的氛围也就不同,行政类的组织如学生会、团委等工作氛围相对严肃;学习类组织相对开放,强调老师的指导作用;艺体及实践类组织多以兴趣为导向,组织性不明显。不同类型的学生组织其管理方式和工作氛围不同,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的看待学生组织,也不能不经思考地认为,学生组织中的层级划分是一种官僚制的体现,而将团学组织污名化,同学们在选择参与的社团组织的时候也要自行考虑,做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