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以省思,厚学以立新

——场场爆满的通史系列讲座背后

期次:第534期    作者:记者/赵涵盈 张雨昂 张悦芯 刘语嫣   查看:39





  “博闻以省思,厚学以立新”,由中国传媒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办的中国通史系列讲座,自10月15日起,每周四晚在四十四号楼一层报告厅举办,在老师和同学之中引发了热烈反响,台下总是座无虚席。讲座旨在丰富学生历史知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能力,帮助大家突破时代局限、开阔历史视野。
  中国通史系列讲座共分 8 讲,由张帆、韩巍、叶炜、党宝海、韩策5位北大教授共同讲述中国历史概括,运用多种史观勾勒历史脉络。从先秦的满天星斗到秦汉的一统天下,从魏晋南北朝的风云变幻到隋唐的恢宏大气,从宋元的文化复兴到明清的波诡云谲……直至近代清朝谢幕。本系列讲座内容覆盖面广、传授点精,教授讲解鞭辟入里,同学们纷纷提前来到报告厅等候,共享这场历史学术盛宴。每场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仍未消减,纷纷提出自己思考已久的问题,教授耐心地一一作出准确的解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志”。新时代下,历史学习课程是大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命名为“星期四晚”的中国通史系列讲座,便是中传大学生历史学习的“精华课”。中国通史系列讲座开设已有两月余,同学们跟随北大教授们的步伐,由初秋到深冬,在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岁月中,用心感受历史的厚重。
  本次,我们采访了通史讲座的主办老师,通识教育中心主管副主任傅橙薪老师与讲座主持人王宇英老师,来谈谈他们所理解的通识教育。
何谓通识教育
在被问及对通识教育的看法时,王宇英老师引用了美国心理学家卡尔 · 罗杰斯的话:“培养 ‘躯体、心智、情感、心力融为一体’ 的全人。”的确,通识教育侧重于“人”本身的培养,使人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存在,而不仅仅是某个“职业人”。同时,通识教育也十分强调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它要求学生并不只是知识的接收者,而是更多地作为一个特别的自我,去感受、去思考、去发散。有意识的学习是人存在和建构自己的一种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讲,通识学习是抵御人的工具化的一剂良药,使我们不至沦为一个茫然存在的“器”。
  而在另一方面,通识教育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学识和方法,以利于知识的综合与创新。在通识教育中心的李友平老师看来,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建设我们的心性、认知结构,锻炼和建立我们的身心感知能力、想象力、反思判断力等能力。
“在你的心中点燃一个小小的火苗”
通识教育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启”。就如同傅橙薪老师所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让你心中点燃一个小小的火苗,在你需要它的时候,能够温暖到你。”在听完历史讲座后,也许你不能完全记住老师讲授的历史特点、事件年代,但你的桌面上会常备几本历史相关的书籍,历史进入了你的生活,这就是“启”。
  通史讲座为感兴趣的同学打开了一扇深入研究历史的窗口。两个小时的讲座中,老师们尽可能地提炼压缩,能传授的历史知识终归有限。其实,更多的影响在知识之外。傅老师表示:“讲座更多是梳理出一个脉络,帮助大家去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时,很多同学会困于专业历史书籍的艰涩庞杂,而在讲座中,老师会理出清晰的历史脉络和鲜明的时代特点,有助于大家之后的自主阅读。“通史讲座就是在你的心中点燃一个小小的火苗。”无数学生心中微小的火苗,有利于形成一种浸润式的文化氛围,这也是通识教育中心期望达到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在校园中,更多的人选择去接触既定轨道之外的知识,并将这种对学习和生命的热情延续下去。
“进入一条小溪前,要先见过一片海”
“通识和专业不是背道而行的东西,它更多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而且这种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傅老师说。通识教育所带来的,也是一种广阔的视野与沉淀。来听中国通史讲座的同学中,也许很少有人将来会走上专业历史研究的道路。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望前人的来路,也有利于从自己的角度凝视当下,捕捉历史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回味。
  通识教育也是创造力的源泉。单作为某一专业的职业者,人的可替代性是很强的。但通识带给人的丰富的能力与素养,使其不同于前人,也不同于他人,而是成为独特的自我。正是这种丰富与特别,才是创造力的源泉。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有兵老师在中心出版的手册中写到:人类所积累的知识就如一片大海,
自己的专业知识只是汇入这片大海的一条小溪。因此在“进入一条小溪”之前,应该先“看到一片大海”。意识到自己所将要投身其中的专业学习,既是对先辈所创造的知识文明的传承,也是在为人类文明的继续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这个被内卷裹挟的时代,通识教育似乎只是远处闪烁的灯火,人们都无法否认它的明亮,却总是犹疑于追寻。在大学里,大家似乎也安于专精一门,无心旁枝。但通识教育中心的成立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人类知识的精华中汲取养料,在与不同学科的接触中探索自身的边界。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忘掉讲座的内容,甚至忘掉自己曾参加过这些讲座,但总有一些东西会永远地留下,融入我们的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