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心理课守护大学生心灵的秘密花园

期次:第522期    作者:文/张凡琳   查看:51




  自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来,我校积极响应,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讨论和前期准备,自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心理健康教育课正式成为大一学生的必修课。究竟大学生想要怎样的心理课?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心理课堂上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的方式应当与传统课堂有所区别。心理课一般采取近百人的大课形式,但心理调查问卷等课堂新形式又难免涉及类似家庭、交友等相对隐私的内容,许多同学无法在短暂的心理课堂上与陌生的同学打开心扉,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往往会模糊重点,使老师无法得到有效的反馈。因此,内容的私密程度应列入课堂考虑的范畴,尽量多地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在心理的秘密花园里,或许只有真正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能促成心与心之间真诚的化学反应。
  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当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所承接,避免重合。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这就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避一些常见心理问题的科普与讲解,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关注当代大学生中最普遍的问题。这样,既能避免重复案例带给同学们的老套感,又能使课程内容避免浮于表层,从而给大学生生活带来切实的积极意义。
  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线下课应当与线上网课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心理健康教育网课的主题设置十分完善,在同学间也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但如果线下课内容与网课内容重合度较高,却反而会降低其意义。线下课和网课在内容上应当体现出递进的层次关系,如果将线下课用作普适性较高的基础知识科普,那么网课内容则更为深入精细,利于同学根据实际情况各取所需。
  此外,心理课的完善发展更离不开学生的转变与配合。同学们不应天然地将心理课视作窥视心灵秘密的洪水猛兽加以抵制,在老师倾囊相授的同时也应当给予老师相应的信任,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多一分认真与坦诚;另一方面,同学们应该摒弃功利的学习观,将心理教育课与其他课程摆放在平等的位置看待,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涯中的重要意义,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学习并内化心理课的课堂知识。
  除学校与学生这两个主体外,家庭、社会也应当深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为大学生心理发展提供一方安全的避风港。唯有多方共同努力,大学生心灵秘密花园才会更加健康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