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匠心!中传老师用艺术之手添彩课堂、丰富生活 !

期次:第525期       查看:107









  (记者/王雷亭 李彦萱 范绮梦 万笋 鲁辉)居家隔离的日子里,师生用网线联通,靠屏幕交流,我们只能在“云”课堂中感受老师的授课风采。那么,老师在疫情期间经历了什么?今天,我们将走近李宽老师、李智勇老师、王婧老师,听三位洋溢浓浓艺术气息的老师,讲述他们居家防疫的心路历程。
戏剧影视学院李宽:责任在肩,用画笔致敬英雄
2020年初,疫情带来的“庚子之殇”给全国人民心头定了一个灰色、沉重的基调。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的李宽教授也一样,越来越严峻的疫情让他的心情痛苦压抑。让人满怀信心的是,全国人民用自发抗疫驰援武汉,医务工作者“逆行”向前,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在短期内即告竣工……所有人都在为冲散这黑压压的乌云而努力。作为画家的李宽教授产生了创作动力,他想用手中的画笔描摹真实的抗疫图景。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惊恐、面对、战胜是必经的三部曲。疫情期间,李宽教授每天都在关注全国疫情发展动态。钟南山教授年过八旬,依旧在疫情最严峻的地区夜以继日地奋战;当年轻漂亮的护士摘下佩戴多日的防护口罩时,脸上留下了一道道勒痕;国家一声令下,工人师傅们便在较短的时间里建成了挽救患者的“生命方舟”……他们的形象最值得记录。
  绘画形式有很多种,李宽教授对“素描”情有独钟。在他看来,“素描”不仅是画者应当具备的基本功,它在明暗变化、线条分明中迸发出真实的力量,刻画动人的细节。于是,在歌颂“战疫者”时,李宽教授选择了人物素描这一形式,用朴实的画作刻画人物形象,讲述人物内心。
  特殊的日子里,李宽教授一如往常,“宅”在家里创作。不同的是,内心多了感动,肩头有了责任。不久,《钟南山》《面孔》《建设者》相继完成。疫情期间,每个人都戴着口罩,作品最打动人心的就是那一双双眼睛。在钟老深邃的眼神里,大家看到了忧虑,更看到了责任和信心;在《面孔》中,护士轻揉口罩勒痕的瞬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从她的眼神中,人们读出了深情,也读出了希望;每一位“建设者”的目光都炯炯有神,那份坚定、从容让人们有理由相信:战疫必胜。
  在潜心艺术创作的同时,李宽教授也和其他老师一样进行着网络教学。在创作中,他积累自己的思考与体会,经常和学生们分享。在授课时,一幅幅抗疫作品就是最好的范例,他很自然地将案例教学融入整个教学情境之中。回望这段日子,李宽教授很有感触:“对我来说,‘宅’在画室,完成创作是生活常态。不过,疫情过后,我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享受明媚阳光、呼吸新鲜空气,努力工作、陪伴家人,原来如此美好!”
  疫情的乌云渐渐散去,但那些感人画面和动人场景不应随风而逝。李宽教授正在酝酿表达全国齐心抗疫的国画作品,致敬过往,迎着阳光前行。
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李智勇:巧手匠心,创作中品味战“疫”之趣
在居家教学的日子里,李智勇老师利用闲暇时间创作了“木得儿”“小不多”“噩梦大鹅”“入木1/3”等一系列非常受欢迎的木雕作品。李老师在打扫房间时无意中发现了10年前朋友送的瑞士军刀,童年时对木匠父亲“化木头为神奇”的羡慕之情、藏在内心的木雕念想在那一瞬间被勾起。于是,凭借一把瑞士军刀、几根随手捡来的树枝,他走上了雕刻创作之路。
  从模仿雕刻公鸡,到开始尝试根据树枝形状出发进行原创,李老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感觉”,一发而不可收。活灵活现的小狗木得儿、栩栩如生的性感猪仔、惟妙惟肖的小鸭子……短短14天的时间里,李老师完成了10件作品,雕刻的过程自然随性,大部分作品的灵感都来自树枝本身。从树枝里看到的东西,落在刀下,便成了一件件活灵活现的艺术品,家里也很快变成了“动物王国”,而这样的创作还在继续。
  这是李老师第一次尝试木雕,在创作过程中也时不时会遇到困境。雕刻“春光”时,受材料限制,他只能将小猪本该肥胖的身躯雕得纤细苗条,将本该是尾巴的枝丫雕成了翘起的腿。虽然与最初的设计相去甚远,但可爱猪头和独特身材的搭配形成了“反差萌”,树枝特有的弯曲也让小猪的腰肢扭动起来,反而更显生动。类似这样的“化危机为转机”的事儿还有很多,每一件作品都饱含着李老师与客观条件搏斗最终共舞的过程。
  对李老师来说,雕刻的过程也是可以疗愈心灵的。木得儿、猪仔、小鸭子、兔子、大鹅从无到有、活灵活现,他享受过程,看在眼里,喜在心中,疫情开始时内心的沉闷与压抑渐渐散去。“创作就是和自己对话,每一件作品都是内心的映射。在树枝里看到本初的自己,别有一番情趣。那个被疫情困住的,原本天真快乐的自我逐渐被释放出来了!”李老师很有感触地说。即使在雕刻中陷入困境,他也乐在其中:“‘戴着镣铐跳舞’是对自我的提升,我要和神奇的大自然成为共舞的朋友。”
  木雕渐渐成为李老师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他会邀上二三朋友,一起玩味欣赏;也会带着木雕一起游玩,为它们拍摄有故事的照片写真。李老师还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将这些作品衍生成主题表情包,让它们活跃在大家的聊天框里,表达情感。
  木雕打开了李老师的创意之门,也启发了他对于教学的思考。李老师说:“无论造型设计,还是故事讲述,自然界都能带给我们最原始的创作灵感,是真正的第一手资料,这样的创作能帮助我们与自己的心灵建立沟通,也能帮助创作者突破自我惯性的局限,甚至树枝曲线自带的戏剧性,都能引导我们更好地理解表演和情绪传达,我将把这些心得慢慢融入到教学中,传达给同学们。”
  隔离结束那天正好是李老师38岁生日,他特别雕刻了自画像。此时的他,清爽俊朗,笑容明媚,向上而立。他为自己定下了雕刻100件作品的“小目标”。在充满阴霾的日子里,李老师经历了“寻找自我的旅程”,现在,恢复满满元气的他又将重新出发。
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王婧:童心童趣,用“童话”唤醒抗疫之春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迅速蔓延,全国人民响应国家号召,居家隔离、携手抗疫。而对可爱的孩子们来说,这些变故几乎不可思议:“为什么必须戴口罩?”“为什么不能出去玩?”“病毒是什么?”“小神兽”问不完的“十万个为什么”让大人不知如何回答,而更让爸爸妈妈焦虑的是,该如何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
  就在这时,“卷儿老师”带着她的新作来了。《一起赶走大病毒》里“西红柿大婶”买菜的惊险之旅让宝宝们懂得,一定要做到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好美味村的真真假假》里,“西蓝花小姐”取快递后,从担心感染的忐忑到解除警报的喜悦,告诉孩子们在特殊时期如何做好心理防疫;《好美味村的“不速之客”》则通过萝卜爷爷的口吻,讲述了“好美味村”与“黑咕隆咚村”的一段往事,孩子们沉浸在故事中的同时,也明白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让孩子们充满期待的“卷儿老师”就是我校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的王婧老师,她既是绘本创作者,又是两位幼儿园小朋友的妈妈。在特殊的日子里,王婧老师用熟悉的画笔描绘了一个个童话故事,引导孩子们增强信心、居家防疫、战胜病毒。
《一起赶走大病毒》从构思到创作完成仅用29个小时,一经发布,广受好评,并授权“凯叔讲故事”改编成了动画作品。而后,她继续创作更新了《好美味村的真真假假》和《好美味村的“不速之客”》,一周内累计阅读量即破10万。在创作绘本的同时,她和“凉水”老师联袂为故事配音、配曲,亲切、动听而充满童趣的声音让纸上的“小山药”救护员、“大茄子”哥哥、“小蒜”弟弟一下子活灵活现起来。
  引人入胜的故事背后,既凝结了王婧老师长期的创作积累,也是她内心深处爱与童心的真实流露。王婧老师说,读硕士时,导师丁品教授带领她养成了每天坚持绘画创作的习惯,也让她明白,更高层次的艺术表达是将情感和画面融为一体。读博士时,导师路盛章教授指导她用爱和童心守护作品,用真诚的作品为社会发声。
  “让孩子们明白发生了什么,给幼小心灵带去慰藉与关爱”成为她此次创作的原动力。“熬夜创作的日子确实辛苦,”王婧老师说,“但当我看到孩子和家长对作品的支持和期待,感受到小小作品所散发出的无穷能量时,我想我实现了导师的期盼,也遵循了自己最初的心愿:“我要为孩子们做一些事情,让孩子们爱上中国原创。”
  作为绘本创作者,作为妈妈,王婧老师用自己的画笔和爱心去关照可爱的孩子们;作为老师,她努力将“绘本”的种子播撒在校园里,静待收获一片繁茂的“童话花园”。在这7年的授课过程中,她立足创新实践,保持创作的“新鲜感”,绘就了7部原创作品,将手绘、拼贴、版画、刺绣、雕塑、立体书等元素加入其中,努力探索和发现绘本里更多的可能性。在创作绘本的同时,她还尝试去“讲”故事、“唱”故事,用声音和音乐为纸质绘本带来更多元的阅读体验,丰富孩子们的视听感受。让她欣慰的是,绘本独特的治愈力吸引越来越多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大家汇聚一堂,一起品读绘本、创作绘本,共同唤醒藏在内心深处那颗“久违的童心”。
  疫情的阴霾正在消散,生活终将平静如初。卷儿老师也在筹备新一轮有趣、有料的“绘本之旅”。继《饺子和汤圆》《小粽子,小粽子》之后,她的第三本“好吃又好玩”的中华传统节日美食绘本《从前有个月饼村》将于今年中秋节与大家见面!剪纸拼贴、夜光油墨、立体折页、原创儿歌......让我们随着“卷儿老师”一起,在绘本里细细“品味”中国文化吧!
9